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是一个专门研究我国资源、环境、生态和发展问题的机构。最近,其资深研究人员陈百明等中青年学者却掉转矛头,研究起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这本名为《谁在养活美国》(商务印书馆)的新著,使人立即联想起美国世界观察所布朗教授那篇众说纷纭的《谁来养活中国》,粗看之下,似乎是反唇相讥之作,是前几年我国图书市场上红极一时的“说不”之类书籍的余响。这本书的确具有十分明确的价值立场,对美国模式的不平和愤懑之心跃然纸上——当然,是通过非常专业的研究、主要用数字说话的。然而,细读之后,当能体会作者潜隐于心的深层动机。作为面向普通公众的发言,他们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尖锐的命题:向美国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说“不”。
这固然是向美国人说的,希望他们检讨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我相信,这一声“不”同时也是说给中国人听的。
其实,美国独特的发展路径、难以比拟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建立在全球资源系统之上的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我们大致是知道的。我们据此要求美国等发达国家面对全球性的环境恶化承担更多的义务。迄今为止,美国对地球资源的占用、消耗与其对地球环境的保护,两者之间是不成比例的。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以全球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浪潮中,“美国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如麦当劳、好莱坞那样的世界名牌,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认同、追逐的目标。这正是令作者、以及许多关心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人们深感忧虑的。在国内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关于美国国情和美国模式的常识正在被迅速地遗忘。有些人的心态,错把神州当美洲,似乎钱是无所不能的,美国有的我们都要有。
对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批评者之一是写《谁来养活中国》的布朗。他于1981年出版了《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首先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从而将“发展视为比单纯的经济增长更重要的目标”。也正是这位布朗,出于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敢于冒美国国会和美国舆论之大不韪,为中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辩护。同样基于这一理念,他明言美国模式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反对中国照搬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例如以汽车为主的运输系统,因为这将使中国失去更多的良田、耗费大量的资源。即使就中国的粮食问题而言,他的预言固然悲观和不甚准确,但他的不少意见也是有价值、有见地的。布朗的挑战已经引起我国积极的回应,开始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耕地保护等问题。
然而,从传统的国家主义立场出发的政治思维,似乎很难真正理解从环境角度、绿色主义立场发出的这种“醒世呼唤”。当这种逆耳之言是来自美国时,某些国人的反映尤其强烈:凭什么你们能享受我们就不能享受!其实,环境学者、知识分子和研究机构的这种报警,乃至种种危机论、悲观论,其社会功能和合理性正是提醒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从而去防范这种可能的危机。我们不妨反问:难道反而是那些向中国输出西方现代化模式和美国生活方式的意见更为符合中国国情,或者,他们对中国更为友好吗?
不妨说,围绕这一讨论显现的是另一种“文明的冲突”。我相信,在未来的生存格局中,比不同国家、地区、种族、宗教、意识形态之间的文化冲突更为基本和更为重要的,是以占有、控制、获取、消费、征服等为特征的传统文明与以可持续发展、和谐、合作、节制、节约、性灵等等为特征的新的文明———绿色文明———之间的冲突。站在新世纪的门槛,这种以绿色为标志的新的文化和新的文明已经曙光初现。改变基于科学主义的知识狂妄和以征服、改造自然为使命的生存姿态,遏制工商业和科学技术危害自然环境的破坏性价值,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伦理和科学伦理;克服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现代文明的弊端,建立适度消费、低消耗的、节俭的生活方式,正是绿色文明的基本追求。应当看到,我国民族文化中有许多优良传统是能够与当代生活合拍、并在后工业时代重新获得价值的,例如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的低脂肪的饮食结构,比较恬淡平和、重视内心的情感方式,重视教育和亲情的家庭生活方式,等等。这才是值得我们珍视和发扬的“中国国情”,这才是构筑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绿色通道”十分重要和独特的文化资源。
还是这个布朗,在他经常被引用的《中国对美国和对地球的挑战》一文中谈到:“由于中国如此庞大的人口,人类至今走过的所有道路对中国都不能适用。要不了多久,中国非得开拓一条全新的航道不可。这个发明了造纸术与火药的民族,现在面临一个跨越西方发展模式的机会,向世界展示怎样创造一个环境上可持续的经济。中国若成功了,就能为全世界树立一个光辉的榜样,为人仰慕效法;中国若失败了,所有的人都将为此付出代价”。因为,中国遇到的问题不仅是对中国的挑战,也是人类文明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在人类文明面临巨大转折的关键时刻,中国可能发挥的作用是十分特殊的。我们曾经对“太平洋时代”、“中国世纪”有许多热情的期待。现在可以认识的是,中国从传统现代化模式中的“突围”,是她可能对世界作出的真正重要的贡献。而实现这一转变的思想前提,首先就是质疑美国模式,从而超越美国模式。
这便是我对《谁在养活美国》一书的解读,但愿不是误读。